金属在经过冷加工后,产生塑性变形,其内部的晶格将受到破坏,发生了位移、畸变及其他与正常晶体结构不同现象。
对塑性变形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时,在变形组织中,可恢复畸变品格的结构,开始生成新的晶粒,最后,全部组织为新的晶粒所取代,由冷加工引起的改变都被消除,这种过程称为再结晶。开始形成这种新的细小晶粒时的温度叫做再结晶温度。
不同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不一样的。再结晶温度决定于金属在机械加工时的变形程度、金属在加工过程中的持续时间及其他因素。当金属变形较大、加热持续时间较长时,再结晶温度便降低。
当加热变形金属至再结晶温度以上时,在结晶过程中通过晶核(结晶中心)生成和晶体成长形成的小晶粒逐渐增大。金属在压力加工时所获得的纤维结构逐渐消失,重又形成圆形的晶粒。晶粒和晶粒间的分界面,由于相邻晶粒的位向不同,晶界层的原子排列远较晶粒内部不规则和疏松,容易由此断裂。
金属再结晶时,机械性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强度与硬度极限值的降低,拉伸时相对延伸率的增加,蠕变加速。必须注意,当温度过高和持续时间过长时,晶粒将变得很粗,致使金属失去强度而易断裂。如白炽灯丝再结晶后脆性增加。所以,对金属选择适当的加工规范,可得所需尺寸的晶粒,从而保证理想的金属机械性能。
退火时,一般对金属加热的温度较再结晶温度略高,因为在再结晶温度时,冷加工影响的消除过程进行非常缓慢。再结晶温度不仅是确定金属退火温度的主要准则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电光源金属零件的工作温度。
联系人:销售部
手机:(86)028-84123481
电话:(86)028-84123481
邮箱:vigce_com@126.com
地址: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桂王桥西街66号